要钱还是要自由?世界最大“健身房”Keep败给了现实健身开云APP官方入口知识
2024-04-01 16:36:33
这句出自运动社交平台Keep的广告宣传语,如今用来概括Keep的“两难境地”,似乎再合适不过。
从2015年上线至今,Keep的累计用户已经超过3亿。根据灼识咨询报告,2021年,超过3000万的月活用户及约17亿的锻炼次数,使Keep成为中国及全球最大的线上健身平台。海量的用户数据或许能够为Keep构筑一定的“安全感”,但困在“安全区”,却有可能会让其失去资本市场的青睐。
这背后的矛盾点在于,Keep成立至今一直面临着持续亏损的经营窘境,资本信心正在动摇;而近年来其略显“迫切”的商业化尝试,却在不断折损积累的用户口碑。在“留存客户”和“留存资本”之间,Keep正逐渐向后者倾斜。
2月25日晚,Keep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公开招股书。值得一提的是,早在一年之前,市场就频繁传出Keep计划赴美上市的消息。但在滴滴(DIDI.NYSE)事件引发国家对互联网企业海外融资监管趋严之后,这一传闻便无疾而终,同期喜马拉雅、小红书等多家公司也相继被曝放弃赴美上市、或将转战港股。不过相比起2021年9月就紧急问道香港的喜马拉雅,Keep赴港的节奏稍微慢了一些。
这并非代表Keep对资本的渴求不够迫切,相反,从2021年以来,加大市场推广力度、调整组织架构等一系列动作表明,Keep一直在为冲刺IPO铺路。只不过,至今还没有完全形成稳定盈利模式的Keep,在“流血”上市的背景下能否赢得资本市场的认可,似乎还有待商榷。
相比起目前围绕在Keep身上的争议与质疑,早期市场针对Keep的讨论,更多是放在其惊人的成长速度上面。
2015年2月4日正式上线天时用户数量破亿;从上线之日起一直蝉联App Store健康健美榜单榜首;一年多时间里获得包括天使轮在内合计超过4700亿美元的5轮融资......可以说,Keep是互联网体育赛道里当之无愧的黑马。
黑马的成长离不开时代的“红利”——2014-2016年,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,体育运动赛道掀起创业热潮,资本争先涌入布局,在风口中诞生的Keep赢在了起跑线上。
除了运气加持,早期Keep能够从“百团大战”中脱颖而出,成长为国内头部健身企业,很大一部分原因或源于其身上没有“枷锁”。在2018年之前,Keep虽然已经上线了电商业务,但更多只是“试水”,无论是创始人王宁还是投资方,都没有把盈利目标摆在首位。在他们看来,当时最关键的是,实现对用户心智的占领。
于是,Keep早期从投资方那里融资来的数千万美元,一部分被用于精心打磨内容,另外一大笔则被砸到了广告宣传上,“超燃”的运动大片加上“自律给我自由”的经典口号,让Keep品牌迅速出圈。
在香颂资本董事沈萌看来,Keep之所以能够成功突围,主要在于以下三点:“第一是出现最早,具有先发优势。在相关竞品中,先发优势就意味着对投资人有最强的吸引力,并且能够将这些吸引力转化为市场份额的领先;第二是不断增加内容,逐渐强化对消费者的粘性,并打通包括电商及其他收费内容的通道,形成自己的盈利逻辑;第三是持续规划品牌内涵,形成了自己品牌与运动软件之间的想象连接,即提到运动软件就会多数想到该品牌,是口碑传播的基础。”
诚然,Keep在快速奔跑中已经成长为行业领头羊,但它依旧躲不开“被钱困扰”的命运。
2018年7月,开云APP官方入口Keep获得来自高盛、腾讯(等加注的1.27亿美元D轮融资。这距离上一轮融资过去了近2年时间,期间无数体育类创业项目因变现困难、市场遇冷而倒下。Keep的管理层也明白,再不赚钱,可能很难再拿到新的融资了。
所以在D轮融资前后,Keep开始加紧对多元化业务的探索:从发展线验店Keepland、开辟会员定制服务,再到推出多款智能健身设备、上线KeepLite轻食外卖业务......但从结果来看,大部分探索业务的增益效果不甚理想。
在多次“试错”之后,2019年10月,Keep终于决定砍掉不赚钱的业务线,并对整个团队进行优化。在这之后,电商、广告、会员成为Keep的“三驾马车”。
Keep招股书显示,2019-2020年,其收入从6.63亿元增长66.9%至11亿元,2021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2亿元。表面上看,Keep在聚焦业务之后营收出现了喜人的增长,但从净利润角度看,最近3年,Keep依旧难逃亏损:2019-2021Q3,其累计亏损额度高达54.35亿元,经调整之后亏损净额也近12亿元。这已经远远超过其早期推广阶段的花费了。
通过拆解Keep的招股书,财熵发现,其在盈利模式上,近似于国内视频平台与国外健身品牌Peloton(PTON.NASDAQ)的结合。但这两种盈利模式的缺陷,Keep同样绕不过,甚至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。
以爱奇艺(IQ.NASDAQ)为例,其商业模式是通过自制或者购买影视剧目、综艺等内容吸引用户,随后以广告收入、会员付费等方式进行流量变现。开云APP官方入口
在商业化路径上,早期Keep通过提供免费的健身内容教学,将用户在线上聚合,同时辅以社交服务功能提高客户粘性和活跃度。在积累了庞大的线上用户群体之后,Keep一边通过打造独家、差异化课程内容的噱头引入会员定制,另一边则吸引了品牌和商家购买其广告服务,达成流量变现目的。2021年前三季度,会员订阅与线上付费内容、广告和其他服务的收入合计占比达44.9%,近乎占据Keep营收的半壁江山。
财熵梳理Keep的招股书发现,仅2021年,Keep就增加约4700个来自健身达人、健身专业人士和内容提供者的录播课。相应的,仅内容相关成本一栏(不包括会员订阅及线上付费内容成本、广告成本),截至2021年前三季度,Keep支出了2430万元,同比增幅高达238%。而同期“会员+广告”收入,合计也仅增长52%。
而与爱奇艺等视频平台相比,Keep还避不开“用户活跃度低”、“用户时长较短”等痛点。招股书显示,2021年Keep每个用户平均每月仅锻炼4.1次,也就是说用户普遍一周只会打开Keep一次,日均用户时长还不到15分钟。这与日均近3小时用户时长的爱奇艺相比,显然还有很大的差距。
另一方面,Keep通过向用户销售健身设备,并与会员定制课程捆绑的模式,常被人对标美国运动健身巨头“Peloton”。
不同的是,Peloton是依托健身设备(动感单车),做起了平台的生意,通过直播课程与社区运营“诱导”用户付费;而Keep是先通过软件平台积累流量用户,随后才推出相关运动设备。虽然在两种截然相反的商业路径中,两家健身企业的智能硬件收入占比普遍较高,Peloton一般超过70%,Keep一般超过50%,但在用户留存方面,二者却是不同的景象。
一般情况下,先购买高成本健身设备的用户,再购买价格相对较低的订阅课程,会更加容易接受,且自我健身意识普遍较高。因此,Peloton的客户忠诚度极高,目前公司会员总数超过660万,包括付费互联健身订阅和付费Peloton应用程序订阅用户,用户留存率长期保持在95%以上。
而Keep是先通过免费内容引流,随后才递进式收费,容易给用户造成“心理落差”。加上中国人健身意识与付费意识薄弱,2021年中国的健身房会员渗透率仅为3.2%,远低于美国的23.5%及欧洲的9.5%。这或许可以解释,为何Keep累计用户高达3亿,但订阅会员仅有330万,且用户留存率不到50%。
留存率越低,意味着获客成本越高。财熵梳理Keep招股书发现,2021年前三季度,平台把营收的70%都用于销售和营销,理由是“为了进一步获取、激活及挽留用户”。换而言之,去年Keep花了近8.2亿元做推广,换回了140万的订阅会员以及约16%的月活提升。
作为一家创新和快速发展的企业,Keep的变现历史相对较短。在尚未盈利之前,它需要有不断增加的流量和用户,以及清晰的盈利方向,这样才能给投资方和资本市场交出一份漂亮的PPT。
从招股书可以看到,经过3年多的探索,Keep正逐渐勾勒出一个清晰的商业模型:基于海量的线上健身内容吸引并留存用户,随后以用户作为生态系统的核心,主要透过会员订阅及线上付费内容、自有品牌产品及广告进行变现。而从中衍生出的线上健身内容、智能健身设备和配套运动产品三条业务线相辅相成开云APP官方入口,形成一个协同的商业闭环。
在生活中,“三角形”被视为最稳定的结构,但若置于一家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去分析,如若构筑三角形的各个环节都是动态变化的,那这个模型自然难以稳定。而通过拆解Keep的商业闭环,就会发现其各个环节也难言牢固。
在内容生态层面上,一方面,Keep早期用免费的课程内容培养了用户心智,后期在内容变现上表现却过于“急功近利”,引起了不少用户反感;另一方面,在全民视频化的背景下,健身内容已经成为许多平台附带或强化的垂直领域。相较于小红书、B站(09626.HK)等平台提供的免费且丰富的健身品类,Keep的内容输出壁垒并不高。
在自有品牌产品层面,Keep除了智能单车、瑜伽垫展现出一定的销售规模之外,其他产品并没有体现出足够强的竞争力,比如运动手环、运动服饰等,在其他购物平台都有不少竞品。
而即便是跻身中国销量排名第一的智能单车,一定程度上也是靠“烧钱换规模”的结果。财熵注意到,2020-2021年期间,Keep曾多次联合头部主播李佳琦,对旗下动感单车展开促销,原本3000多元的单车开云APP官方入口,打完折扣后不到2000元就可以拿下。
此外,财熵梳理发现,2021年前三季度,Keep自有品牌产品的收入为6.39亿元,同比增长33.6%,但同期毛利仅增长1.2%。这说明,即使Keep用规模换来收入增长,但也不一定能够给公司贡献较大的利润。
沈萌也对财熵坦言:“即使(Keep)流量变现的模式逐渐清晰,但目前也不足以完成盈亏平衡甚至实现盈利。”他同时表示,“(Keep)成长的速率可能会因为存量规模而放缓,维持成长的成本会越来越高”。
尽管Keep的用户数量一直在高速增长,但线年之前,其DAU(日活跃用户)高峰最多稳定在400万左右。为了实现新的突破,Keep在2019年进行了大手笔投放买量,当年其销售和营销开支高达3亿元。钱花出去了,也确实见到了一定的成效,那一年Keep的DAU高峰一度突破了500万。但天气转冷之后健身知识,这一数据几乎被拦腰砍掉。
无独有偶,即便是2020年的新冠疫情催化了“云健身”的兴起,Keep的活跃用户出现显著提升,当年其DAU最高一度达到800多万,但到了年底,DAU又跌回到了前一年同期300万左右的水平。这个数字,对于即将冲击资本市场的Keep而言,显然是拿不出手的。
所以到了2021年,Keep从投资方手中拿到3.6亿美元F轮融资之后,又开始大手笔砸钱买流量。这一次,销售和营销开支比2020年翻了近2倍。开云APP官方入口招股书显示,Keep的平均月活跃用户,从2020年的2970万提升至2021年的3440万,同比增长15.8%。但第四季度的月活跃用户已经回到了年初的水平。
既然月活跃用户指标并不理想,那就换一个“可观”的数据:Keep在招股书中强调,其订阅会员,从2019年的80万增加到2021年的330万,增加了4倍以上。不过财熵也注意到,在黑猫投诉平台5000多条与Keep有关的投诉中,不少用户反馈Keep存在“未通知自动续费”、“会员未到期提前扣费”等问题。
多年前,在一次Keep的股东会上,创始人王宁和团队成员,曾因用户付了会员费却没有充分使用到会员权益而起了争论。彼时的王宁认为,这样的会员制是需要调整和升级的。但时至今日,仍有不少用户以会员的形式“被迫”留在Keep平台上,充当其通往资本市场的“敲门砖”。
这种以牺牲部分“用户体验”为代价的数据游戏,能够在资本市场走多远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