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云APP官方入口跑步机「人汽」中国市场已成为跨国车企的“健身房”
2023-09-16 03:09:15
就像多年前吃瓜群众面对JEEP的中美价差破防一样,现在德国群众也破防了。
ID.3在中国降到12万元人民币,月销现在上万,证明降到位了;但德国那边还卖31.48万人民币。凭什么德国品牌这么坑自家人?有德国人表示,德国人付出4万欧元,来补贴中国人。后者只需要花1.6万欧元就能买到(其实还说多了)。
社交媒体的吐槽太多,德国的一位资深分析师表示,ID.3的中德差价“主要因为中国和供应链和成本低于德国”。
这话原则上当然没问题,但其实解释不了差了2.6倍。欧洲人,包括汽车高管,都难免有这个刻板印象,至少表面上是这么讲的。在慕尼黑车展上同样破防的唐唯实说,“廉价的中国电动车将入侵欧洲”。人家是当做一场仗来打的,不管是口水仗还是真刀真枪的仗。
车企的成本问题,其实很复杂,但反映到车价上,又太直观,乘上汇率谁都能比较。如果差的太大,很容易让人不痛快。
我们都从经济学的教材上学到,定价反映成本。有的分析师和媒体,当年也是这么告诉公众的,什么边际利润、净销售收入、资本性投资、净现值……专业词汇一堆一堆的,经济理论一套一套的,就想让大家接受美国的揽胜卖70多万,而中国卖300多万是合理的。
狗屁,这么讲不是傻就是坏。只要在这个行当里,特别是主机厂或者供应商那里待上几年,就会知道,成本+利润的所谓定价法则,都偏到姥姥家去了。就算确定的工厂、供应链,不但成本要素在时刻变化开云APP官方入口,就连成本结构也在变化。
真实的整车价格过程,定价很少考虑生产成本。价格是怎么产生的呢?就是市场上竞品卖多少钱,加上一些说不清的彼此品牌溢价的系数,再考虑一下目标消费者能接受的最高价格,然后定出来。简单说,是市场定价,而非成本定价。
价格是调研一番,高管们大家开会协调出来的(报请双方一把手签字),根本不是算出来的。那么,当市场没有对手、没有竞品咋办?恭喜你,你可以体验一把什么叫“为所欲为”,直接瞄着目标客户的钱包定就行了,大胆点。
很多品牌叫得响的超豪价格,就是这么来的。定的少了顾客还不乐意,最好贴个徽章或者把卡钳漆成“挺硌”的颜色,总之要有辨识度,搞成限量版。
其实也不用超豪。1989年,老三样直接卖20万(富康卖17万),当时老百姓普遍月收入百十来元,主机厂手抖了吗?因为全是对公客户,那会儿刚富起来的小明星们,还以拥有一辆红色夏利为荣。
肆意妄为的快乐,当年有多么爽,如今刚开始还回去一点,就叫撞天屈,是不是太矫情了。
其实合资产品定价,以往基本是外方说了算,中方后来貌似积累了一些话语权,外方也能听得进去建议了。其实是市场对手多起来了,不是什么车都能卖出去了,外方也逐渐往从善如流的路子上走了。
从合资的财务角度,对于净利润,其实不用做太高。毕竟是成熟制造业,弄个10%洒洒水得了(利高税就高)。外方实际拿到的利润,利润分成实际上还不是主要来源。每一辆车的价格里面,都有一笔授权费。研发、零部件开云APP官方入口、技术咨询、专利,都有很大的水分,授权费也是卡着赚的钱分走来着。
而指定零部件则更坑,就要求采购一家本土供应商的玩意,谁让你不会造。你会造我也说你质量不行。1万欧元20个特殊螺栓,还不许还价。
这不是利用技术或者信息不对称挣钱,这是合法抢钱。图纸人家的,品牌人家的,生产主管人家的,工艺流程人家的,成本解释权自然也是人家的。成本这件事有多么的不严肃。
中方当然也能下手,土地租赁、厂房建设、渠道开拓(很多车企高管落马,都源于渠道许可)、物流、广告,都是成本,也能报个价转移走。双方心照不宣。政府其实是无所谓的,所有生产经营活动,都能收到税。国企的上级的上级,往往是地方或者中央国资委,这些人早把这个游戏规则玩明白了。
现在合资价格降下来了,甚至“赔本”卖,也是由于市场压力,而非自愿。还是市场定价机制,只不过现在自主崛起后,终端市场成了买方市场。说白了,你不买中国品牌没关系,但你要知道,你能以15万人民币的价格买验证码,而台湾同胞们花32万人民币还得抢,产品还是同一个来源(关税和物流不足以解释这么大的价差),不是因为主机厂更喜欢大陆客户。
这个进程,跨国车企是有预见的。一些咨询公司,比如罗兰贝格,乃至咖位更高的麦肯锡、瑞银(就是今年破产被收购的那家),都有报告。但导致麦肯锡声望下跌的,也正是这些报告,他们预测对了结果,但对于时间估计严重错误。当然,当时没人能预见到。
2020年工信部牵头写的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(2021-2035年)》提出,“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20%。”当然后面找补了一句,“这一目标或将提前达成”。
结果嘞?今年8月份新能源渗透率可能是39.6%(上险数)。业内几家头部车企的高管们都将2025年的渗透率看到60%了。而监管则事实上放弃了“渗透率”这个词。
中长期预测从来都不靠谱。跨国车企将新能源产品的普及化放在2025年,一方面是相信了咨询公司的预测,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,他们愿意相信这些预测。原因很简单,因为大量的存量资产还在赚钱,现实的既得利益者当然希望现有的局面晚一点倾覆,江山永固才好呢。
怎么可能。自主拿到技术优势之后,马上将产品迭代提速到疯狂的地步。预定2023年底、2024年早些时候上市量产车,技术状态冻结应该在2023年中期,大胆点的提前才2、3个月敲死。而跨国车企的车型架构(E-E架构,与之相联系的中间件组件、算力部署、数据传递方式),比中国品牌落后2、3代。
如果是一场战争,你拿着比对手落后两代的武器上场,连敌人的面都看不到,就螺旋升天了。你得庆幸,这不是一场真正的战争,还有大批维系固有认知的消费者,维持着他们的世界观和消费惯性。等这些人退出市场,好日子才真正来。最好祈祷一下,届时能拉近与对手的差距。因为以前积累的品牌价值溢出,到那一天可能承认的人不多了。
有的跨国车企存在幻想,觉得自己凭借全球市场补血跑步机,与不赚钱的中企在中国市场上拼杀,后者时间长了肯定扛不住。
其实,就像我们刚才分析的,利润不重要,净亏损不重要。重要的是现金,还有没有现金投入研发迭代,跟上技术发展节奏和车型研发节奏。亏钱都不要紧,只要投资人还有信心。特斯拉赔了十多年,是到中国来,打通了供应链,才一下子支棱起来干爆了所有空头。
在新的技术范式中,既有旧资产庞大的企业,其实可能处于劣势。很多关键供应商未能转型为新能源供应商,主机厂当时没准与其交叉持股,甚至互相联姻,或者当初就是子公司、自家业务部门分出去的。难道一声令下全噶了,找中国供应商?
技术差异反映到全生产要素上,照样会产生成本差异,而且占比越来越高。最近丰田本土14家工厂、28条生产线小时。原因听起来非常不可思议:停产是由于系统服务器维护过程中数据存储磁盘空间不够所致。通俗点说,就是用来转存数据的软盘满了。
说实线年以后出生的中国人,大多数没见过1.44英寸软盘和驱动器长什么样,何况3.5英寸的软盘。这件事充分表明,谁还停留在过去的时代里。
为什么赔钱也要继续参与这场游戏?大众将中国市场比作健身房,这个比喻很恰当。中国市场上要是因为技术劣势打不赢,大肌霸早晚会从健身房跑出来追着打。现在已经有点这个趋势了,很多中企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海外运营计划。不要认为只有跨国车企手里头有地球仪。到那时,天下虽大,还去哪里?
不要觉得现在还能在别的地方赚钱,中国的输赢就无所谓。这是蠢货的看法,谁信谁傻。现在每一天都是宝贵的。开云APP官方入口开云APP官方入口开云APP官方入口